關于此詩背景,有兩種說法。一種:此詩創作于公元814年(唐憲宗元和九年)。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,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,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,作成了這首《雁門太守行》。另一種說法,據唐張固《幽閑鼓吹》載: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,此詩放在卷首,韓愈看后也很欣賞。時在公元807年(元和二年)。

《雁門太守行》原文
黑云壓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鱗開。
角聲滿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半卷紅旗臨易水,霜重鼓寒聲不起。
報君黃金臺上意,提攜玉龍為君死。
《雁門太守行》賞析
這首短詩,后面寫兵臨易水、提劍誓死?其主題確與戰斗有關。但前四句著重寫景,除“甲光”、“角聲”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,圍城、突圍等等全無明確描寫。因此,解說之分歧,多出于對“言外之意”的不同體會?!把浴蓖庵耙狻彪m在“言”外,仍然來自“言”。一首詩積字成句,積句成篇,成為有內在聯系的整體。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,后四句卻比較顯豁。說清后四句,再反觀前四句,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。
《雁門太守行》作者簡介
李賀(約公元790年-約817年),字長吉,漢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陽宜陽縣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稱李昌谷,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詩鬼”之稱,是與“詩圣”杜甫、“詩仙”李白、“詩佛”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,與李白、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。有“‘太白仙才,長吉鬼才’之說。李賀是繼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。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,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,元和八年(813年)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,27歲英年早逝。